DSC00987  讓我踏入手工皂圈的主因,是因為懷孕時已打算讓寶寶吃母奶,又擔心寶寶不愛母奶該怎麼辦,後來在網路上看見有人在討論母乳皂,於是我就這樣一頭鑽進皂圈,當時挺著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,很努力的從鮮奶皂開始練習,就著麼一塊又一塊,打出我的手工皂天地。

母乳皂的做法,是用母乳來溶鹼,網路上最常討論的是以氫氧化鈉重量的2.5倍奶量,甚至有人建議到3倍奶量來溶鹼,理由是母奶或鮮奶都含有脂肪,所以用量多一點來溶鹼,會比較滋潤,洗起來也不會太刺激。(真的是這樣嗎?)

但根據我的親身實驗,2倍至2.5倍奶量,是最剛好的,如果用水來溶鹼的話,大約是在1.5倍至2倍之間,做出來的皂熟成之後,不會變形太多。我雖然沒學過化學,但手工皂做久了、資料看久了也逐漸明白,水的作用是來將氫氧化鈉解離的,因為油+鹼會出現皂化反應,但顆粒狀的氫氧化鈉碰到油,是不會起作用的,所以水就是最好的小幫手,他先把氫氧化鈉改頭換面成為液狀之後,鹼水遇到油,就可以激盪初皂化反應了。

而剛脫模的皂比較濕軟,放久了就會逐漸變硬,在這個從軟到硬的過程被稱為熟成,也是等最久的一段時間,這段時間就是要等待皂體中的水分蒸發出來,使皂體乾燥。所以,溶鹼的水量太多,等待熟成的時間就必須更久,(是不是也有可能晾不乾呢?)而且,晾皂和環境溼度也有關係。等待皂體熟成之後,皂的保存也與環境溼度有關,如果太濕會讓皂起油斑、酸敗、發黏,這樣的皂就不能拿來用在身上了,必須丟棄或改作家事皂。

我做的每一塊皂,都只有油、氫氧化鈉、精油,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,很多人說,手工皂的保存年限是一年。但我自己做過一個實驗,在我三年前最初學打皂所做出來的皂,用保鮮膜仔細包好、沒有接觸空氣,到現在已經三年多,皂體仍然潔白完好,沒有任何油斑出現;而隔一年做了一塊皂,我沒有包裝,現在已經出現油斑。

而前年送了一位長輩幾塊手工皂,他捨不得用,隨手擱在家中的書櫃上,雖然家裡通風良好,但台灣環境仍潮溼,去年我去他家拜訪,發現那幾塊皂表面全部黏搭搭的,很噁心,只好建議他趕緊丟掉。同一批皂,也送給另一位住在美國的朋友,也是沒包裝,但據說這幾塊皂放了一年多還是好的,沒有油斑也沒有發黏。

每一塊我親手做的皂都不一樣,各有各的特色。這篇文中的照片,是前一陣子打的紫錐花抗敏乳皂,因為保溫過頭所以皂體變成牛奶糖色,可是越看越喜歡哪!也希望有機會分想到手工皂的朋友,也能喜愛我做的皂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橘子真好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