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文發表於臉書

 

今天看到某立委在家鄉選區召開記者會,抨擊12年國教,我不反對他為家長發聲,不過有點讓我看不下去(理由請容我後述),忍不住再來寫點東西;我的用意不是要反擊誰,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靜理解這個新的遊戲規則。確實12年國教制度有點畸形,身為2名小孩的家長,我希望教育制度可以更好,而不是在吵吵鬧鬧的狀況下,把國家百年大計成為政治犧牲品。

 

最近不論是攤開報紙、打開電視,或是連線上網,12年國教的新聞總是如影隨形,裡面一大堆名詞搞得大家霧煞煞,什麼超額比序、志願序,寫作級分、等級加標示,有些不是很專業的報導又把名詞搞得亂七八糟,到底這些是什麼東西?

 

【從介紹名詞來了解12年國教內容】

要搞懂這些混亂的名詞,可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以下就容我從名詞介紹告訴你12年國教制度到底哪裡出了問題。

 

1. 免試入學:雖然在上一篇已經簡單介紹過這個名詞,但免試入學是12年國教的初衷以及核心(現在看來諷刺,是嚴重走味的核心…)。所謂免試入學就是「不需要考試就可以直接入學」,這樣夠直白了吧。

 

不過高中職的狀況與國中小不同,國中小的免試入學是依照戶籍所在地的就學區來免試入學,12年國教的免試就學區卻以整個「招生區」為概念,這就是讓很多家長跳腳的地方。住在天龍國的我還是必須以天龍觀點來舉例:我的親戚住在師大附中對面,但他的免試就學區卻是整個「基北區」,而不是誰住附中旁邊你就可以念附中,說不定你就不小心念到石碇高中。這也是最令人納悶的地方--->這樣的免試入學制度還真是見鬼了。

 

(OK,免試入學還算是小菜一碟,接下來要講難一點的

 

2. 國中教育會考:簡稱「會考」,是從傳統的國中基測轉型而來。當初設定會考的用意,是作為國中三年學力監控的工具,也就是看看這名學生在國中三年內有沒有學會、或是哪裡學不會;教育官員的想法是,不及格的學生要接受補救教學,而大部分的學生會落在B(基礎)等級。也就是你pass了,不必想太多成績的事情,因為12年國教是要拋開成績束縛、釋放升學壓力,學生不必分分計較……(樂觀到我都想唱歌了)。不過當會考成為超額比序項目時,一切就都走味了!

 

3. 成績等級:由於住在烏托邦的教育官員們一開始就很樂觀的認為,大家都可以透過免試入學,所以不需要太細緻的會考成績,因此將各科成績設為「精熟 (A) 」、「基礎 (B) 」、「待加強 (C) 」三個等級。採用三等級成績制的考試科目包括國文、英語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等5科。會考第6個考科—寫作測驗,則是延續傳統基測的級分制度,採6級分計分。

 

4. 成績等級加標示: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這還是基北區當初的要求,因為認為會考成績如果只用粗略的A、B、C三等級來劃分,會造成成績頂尖的學生在超額比序(請往下看)中,無法比出高下,因此教育部同意在A、B兩等級中,額外再以成績高低,以「++、+ 」為標示區隔;成績在前25%考生加註++,前26%-50%的考生加註+。

 

因此會考成績的「三等級、四標示」就是 A++, A+, A; B++, B+, B, C。

 

(講完上面有點複雜的會考,和成績等級,現在要來解釋更難的超額比序。)

 

5. 超額比序:望文生意就是報名人數>招生名額時,透過比一比的方式決定誰可以入學。舉例來說,某校招生名額為1000人,卻來了1500人報名,就叫作超額。如果超額情況發生在國中小,就會以設籍年限等條件作為比較依據,改分發其他鄰近學校;但高中職是一個「大」就學區概念,因此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區自行訂出了「超額比序」項目,每區的比序項目並不相同。(官方版各區超額比序項目一覽表:http://goo.gl/92elsv)

 

情境1)  A校免試招生名額800人,來了600人報名免試入學--->全部錄取不用比序。在這種情況下,什麼志願序啦,會考成績通通用不著,就算學生會考成績是5C3級分,也可以在暑假後快快樂樂的背書包上學去。

 

情境2)  B校招生免試招生名額 250人,來了1000人報名 à這時大家依照各區自訂的超額比序項目,進行比序,比贏的人入學,輸的人可能落到其他志願,或去參加特色招生,或是第2次免試入學。學生哭哭,考1次還不夠,要經過3次煎熬,還不見得可以錄取心目中的名校。

 

寫到這邊,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一些端倪,也就是承襲我上一篇所講的,明星高中因為開出的免試入學名額太少,造成高分群考生在超額比序廝殺、血流成河,而引發民怨。把菁英聲望視為皇后的貞操一樣,死守不放的明星高中校長不需道歉嗎?縱容這些明星學校緊守名額的地方教育局處首長,不需要負責嗎?

 

5. 志願序:這也是這次吵吵嚷嚷的爭議之一。志願序是超額比序的項目之一,在部分招生區占了很大的比例。例如基北區志願序的占分/總積分是30/90,中投區是30/100,高雄區是30/100。這3區的遊戲規則是,前10志願,每差1個志願少1分,也就是把B校填第1志願,30分全拿,若把B校填第2志願,就拿29分,以此類推…(各區志願序方式請以關鍵字孤狗,即可查到)

 

住在烏托邦的教育官員們很樂天的以為,學生和家長會乖乖的依照預設的期待,選其所愛、愛其所選、適性入學。(啊不就好棒棒,喜歡念書的去念一般高中,喜歡畫圖的就去念廣設科,喜歡敲敲打打的就去念電機科,喜歡超跑的就去念汽修科);殊不知家長、考生的觀念不是幾年之間就可以扭轉,這也不是個天下齊頭太平的和樂社會,每一所學校並非都如官員的想像這麼優質、這麼美好,家長還是希望能透過念到好學校而維持/扭轉社會階級。

 

這也是為什麼,就算官員們想盡辦法搞了個「優質高中認證」,由教育部拍胸脯掛保證說「來來來,哩來哩來,這間學校有夠優!!」但是家長與考生們仍是相信傳統的學校排名,也就是從聯考、基測時代一路承襲下來的排名迷思,到今天為止還沒有被打破。包括今天召開記者會的家長團體、立委在內(新聞參考:http://goo.gl/ShwZuT),大家都延續著這個思維在想志願序的問題,而不是如樂天派的教育官員所想的「學生可以選其所愛、適性入學,世界和平好棒棒」。 

 

6.多元學習表現:這也是各招生區超額比序的項目之一。在這個大項中又細分許多小項,包括獎懲、品德表現、服務學習、幹部、社團、競賽成績、體適能等等;項目又多又細令人瞠目結舌;會吵有糖吃的基北區家長,之前就因認為採計這個不公平、採計那個不公平,使基北區在「多元學習表現」這一項中,只有均衡學習與服務學習2小項,其他區就採計了獎懲啦,有沒有當過幹部啦、有沒有參加什麼競賽啊之類。

但是別忘了,台灣是個恐龍家長滿天飛….對不起我說錯話自掌嘴…嗯,台灣是個凡事講求公平的社會,如果遇上不公平,就會到處揚言抗議、向民代陳情、向媒體爆料之類;所以老師為了達到公平,處置方式是:

 

a. 好啦大家輪流當XX長,班長、副班長….小老師..小組長…廁所長、澆花長之類。每個人都有分,很公平。

 

b. 同學參加不了台灣科展、國際科展…那那那就凹個縣市辦個什麼隨便比賽,所以某縣市有了踢毽子比賽,諸如此類,反正大家志在參加。有錢有勢的家庭就去補習才藝,參加什麼機器人大賽、樂高賽、發明展,反正有參加就有分。

 

c. 服務學習,也就是志工(義工)啦。應該是出於自願、樂於服務他人的一種模式,變成升學積分之後就通通走調,所以假日常常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社區拿著掃把掃地,雙眼空洞無神,兩隻手不知道拿著掃把在揮什麼…..放暑假前一堆家長在醫院排隊,不是掛號,而是要登記當志工,搶慢了就輸惹…….

 

d. 品德:跟出缺席或是無計過/懲戒記錄,於是學期結束前就看到一堆人在學務處前面排隊銷過,沒達到銷過門檻的,家長投訴就來惹….@@

 

 

寫了落落長一大堆,現在大家再來複習一下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多爭議。問題的癥結點在於「超額比序」,也就是沒有超額,就不會有比序問題

 

還是看不懂?那再來複習一下情境:

 

情境1)  A校免試招生名額800人,來了600人報名免試入學 à全部錄取不用比序。在這種情況下,什麼志願序啦,會考成績通通用不著,就算學生會考成績是5C、寫作3級分,也可以在暑假後快快樂樂的背書包上學去。

 

情境2)  B校招生免試招生名額 250人,來了1000人報名 à這時大家依照各區自訂的超額比序項目,進行比序,比贏的人入學,輸的人可能落到其他志願,或去參加特色招生,或是第2次免試入學。學生哭哭,考1次還不夠,要經過3次煎熬,還不見得可以錄取心目中的名校。

 

(文太長了,請容我在這邊切斷,下一篇再解釋)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橘子真好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